【新鲜出炉】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布局方案

按照省委、省政府《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》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《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》要求,为进一步理清思路、明确重点、优化布局、加强引导,推动特色小镇高水平建设、高质量发展,制定本方案。

一、总体要求

(一)基本思路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树牢和践行新发展理念,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,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和特色小镇内涵特征,紧紧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、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,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要求,立足资源禀赋、区位功能和发展基础,坚持规划引领、因势利导、统筹发展,坚持产业立镇、突出主业、错位发展,坚持精品建镇、突出特色、高质发展,坚持市场主导、企业主体、创新发展,坚持严格标准、动态调整、梯次发展,努力走出一条定位准确、布局科学、结构合理、形态多样的符合河北实际的特色小镇建设路子,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全省产业升级新载体、城乡统筹新平台、创新创业新空间和“三生”融合新亮点,为新时代经济强省、美丽河北建设提供助力和支撑。

(二)主要目标。到2022年,特色小镇建设取得较大成效,力争培育创建10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、人文气息浓厚、生态环境优美、功能叠加融合、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。

——布局结构比较合理。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,业态结构较为合理,形成一批连城带乡的卫星镇、产业聚集的专业镇、人气旺盛的明星镇。

——聚集能力明显增强。创新创业环境优良,公共服务便捷高效,基础设施功能完善,生态环境优美宜居,城镇品位魅力提升,具有较强聚集产业、吸纳人口的能力。

——发展活力竞相迸发。比较优势充分发挥,创新能力持续增强,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,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,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特产业形态和良性运营模式。

——带动效应充分显现。对全省产业升级、城乡统筹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,建成一批产业层次高、建设形态美、带动效应大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示范小镇。

二、发展重点

按照“突出重点、差异发展、分类推进”的原则,立足各地基础条件,因地制宜明确发展重点。

(一)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,打造一批承接疏解小镇。发挥环京津地区区位优势,以承接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转移和科研教育、医疗卫生等功能疏解为主要内容,每个小镇选择一个产业或功能作为主攻方向,加强科技研发、生产配套等服务平台建设,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,优化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环境,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能力,在京津周边和雄安新区谋划建设一批定位明确、特色鲜明、功能集中、规模适度、专业化发展的承接功能疏解小镇。

(二)围绕培育发展新动能,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小镇。以科技园区、新兴产业基地和科研教育资源集聚区为依托,以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空间为主要任务,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,加强众创空间、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,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,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,增强聚集创新创业人才能力,建设一批以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和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初创地为特征的创新创业小镇。

(三)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打造一批专业集聚小镇。以产业聚集区、农业园区和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区域为依托,重点聚焦一个细分产业或一类产品,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,提高专业化人才素质和科技研发、新技术应用能力;细化产业分工和协作配套,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;加强“互联网+”等新兴手段应用,促进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延伸,推动传统商贸销售向电子商务、现代物流转变;拓展农业生产功能,建设田园综合体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以促进要素聚合、企业聚集、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为方向,建设一批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专业集聚小镇。

(四)围绕提升旅游消费品质,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小镇。顺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,特别是都市人群慢生活体验需求,发挥燕山太行山山区、坝上地区生态优势和沿海地区滨海优势,依托现有景区和山水资源,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和内涵式开发,完善旅游设施和生活设施,建设生态观光、休闲度假目的地;依托历史遗迹、革命遗址、文化故事、民间传说等人文资源,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,加强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建设,加强与现代文化和时尚元素的结合,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、生态环境优美的文化旅游小镇。

(五)围绕满足大健康需求,打造一批健康养老小镇。以交通便捷、依城带乡、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区域为依托,优化生态环境,打造田园风光,发展绿色食品,加强健康疗养、医疗救护、娱乐健身、文化体验、服务网点等设施建设,积极开发长寿养生、康体保健、健康农园等康养特色产品,打造一批集健康、养生、养老、休闲、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的健康养老小镇。

三、空间布局

统筹考虑区位特点、资源条件、产业基础、城乡规划、生态保护等因素,以“一环两带三轴”为重点,努力构建布局合理、疏密有度的特色小镇发展格局。

“一环”:即环京津特色小镇发展区。主要是位于京津周边的县区,发挥区位优势,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创新成果转移转化,结合本地产业、文化特色,打造一批承接疏解、创新创业、专业集聚特色小镇。

“两带”:即燕山太行山特色小镇发展带和沿海特色小镇发展带。燕山太行山特色小镇发展带,主要是地处燕山、太行山区的市县,重点围绕发挥旅游休闲、健康养老、绿色产品供给等优势,谋划建设文化旅游、健康养老特色小镇。沿海小镇发展带,主要是沿渤海的县区,重点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和发展沿海经济,谋划建设一批专业集聚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。

“三轴”:即沿京广、大广、石黄等交通干线,形成三条特色小镇发展轴,主要是位于沿交通轴线附近的县区,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壮大、特色制造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培育一批专业集聚、创新创业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。

四、发展模式

借鉴国内发达地区成功经验,结合我省实际,特色小镇建设要在产业特色、功能特色培育上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。

(一)业态更替型。对于产业低端低效、环境污染严重、发展难以持续的园区,通过对原有产业进行清理、淘汰,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、再利用,重新规划区域内功能分布,完善配套设施,打造优美环境,引进新型、高端产业,腾笼换鸟、脱胎换骨,形成全新业态、全新形态的特色小镇。

(二)升级再造型。对于传统产业比重大、创新能力不足、企业竞争力弱的产业聚集区,通过企业整合、工艺流程再造和新技术应用,提高产品品质,扩大品牌影响力,实现产业层次和效益大幅提升;融入科技、文化、时尚等元素,拓展产品展示、消费体验等功能,延伸产业链条,发展关联衍生产业,实现“老中生新”,形成产业层次明显提高、发展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的特色小镇。

(三)筑巢引凤型。依托区位优势、交通条件和发展空间,引进有实力的产业园区运营企业,进行区域整体规划,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研发、生产、物流设施,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功能,开展专业化精准招商,加速产业聚集,同步打造良好生态、生活空间,以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建成特色小镇。

(四)龙头带动型。依托现有或引进大型骨干企业,充分发挥大企业带动力强、配套面广的优势,吸引更多的关联企业、配套企业入驻,通过以大带小、以商招商,扩大产业规模,推动要素聚集,由一家龙头企业逐步发展成一个特色小镇。

(五)挖掘拓展型。依托独特生态资源、文化资源,充分利用和拓展生态功能,挖掘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等资源,植入绿色、文化元素,使独特资源优势充分发挥,推动文旅、康养产业发展,努力拓展为特色小镇。

(六)聚集互促型。对于有一定产业规模、但主导产业不明显的园区,科学确定发展方向,集中支持符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入驻,引导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有序腾退,推动同类和密切关联的企业聚集,构建上下游产品协作配套、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发展的产业集群,逐步发展为特色小镇。

五、推进措施

(一)提高规划水平。制定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导则,指导特色小镇高质量编制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详规,对小镇定位、空间布局、产业选择、建筑风貌、功能打造等进行引导,为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依据。明确产业发展重点、转型升级方向和路线图,强化重点项目支撑,体现产业“特而强”要求。融合产业、文化、生态和社区功能,合理确定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布局和建设边界,体现功能“聚而合”要求。科学确定整体景观风貌和空间形态,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,传承和保护地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脉,明确与小镇发展定位相适宜的建筑风格,体现形态“小而美”要求。

(二)明确创建标准。研究制定特色小镇创建标准,实行积分制创建,按照不同产业定位,分类设计共性指标和专项指标。在项目投资、聚集人口、建筑风貌、智慧化建设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制定共性指标,体现对所有小镇的共性要求。根据小镇各自产业特点、个性化建设内容制定专项指标,体现对不同类别小镇的个性要求。根据小镇建设时序,分年度提出重点考核内容,引导各地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,实行宽进严定、动态淘汰创建达标制度,严格质量、严控数量。

(三)强化要素保障。符合条件的小镇优先列为省重点项目,对规划编制水平较高的小镇,从省重大项目前期经费中专列部分资金给予适当奖励。各地要统筹保障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用地计划指标,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城乡规划修编,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。加大资金支持,各级财政产业发展、科技创新、生态环保等专项资金,要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。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,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支持。建立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,加强金融机构与小镇融资对接,多渠道为小镇建设提供融资支持。强化人才支撑,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技术、带成果、带项目来小镇创新创业和转化成果的,按照省引进人才政策给予资金支持;对引进特殊人才和团队,可采取“一事一议”方式给予特殊支持。

(四)加大推进力度。切实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,建立常态化的部门协商机制,发改部门要发挥好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作用,及时发现、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,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,分头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。依托“双创双服”信息化平台,建立“直通车”制度,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,可直接向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。

(五)加强督导考评。加强工作督导,适时通过召开座谈会、专题调度会和现场督导等方式,对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导,协调解决问题,推动工作落实。制定特色小镇建设考核办法,加强季度通报、年度考核,年底组织力量对列入创建培育范围的小镇进行考核评价。建立动态管理机制,创建对象年度考评不合格的退出创建名单,培育对象进度较快的纳入创建名单、难以继续实施的予以淘汰,加大特色小镇谋划储备力度,形成创建一批、培育一批、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。


2018年,随着国内市场风云变化和政策边际效应递减,调控压顶、市场降温、行业分化,未来将如何发展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话题;

 

行业竞争日趋激烈,土地资源日益匮乏,面对土地获取、市场定位、开发模式以及运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,企业家该从哪着手?

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红利下,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怎样进行申报,流程是怎样的?有哪些注意事项?如何玩转共享农庄?


开课时间:2018年6月22-24日

开课地点:中国   北京 

主办单位:中厚明德商学院 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

参课人员:特色小镇、田园综合体相关投资商   开发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相关产业链负责人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

课程主题:政策解读、案例复盘、实战分享、现场问诊、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产业导入、资本对接拿地策略、案例解析...

教学特点:评审专家授课、模块化教学、操盘手现身说法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精讲细研(4-8课时)、欧洲优质产业资源导入

参课咨询:18500505491 (同微信)王老师

本期热点:

一、没有土地者:如何借助国家政策成功获得土地

 

1. 企业如何正确地拿地?实战专家分享土地获取经验;

2. 拿地的创新模式和渠道有哪些?标杆地产案例剖析;

3. 各种拿地模式和渠道的风险有哪些?如何规避? 

4. 如何盘活乡村土地机制?


二、拥有土地者:如何进行土地的有效开发及运营

       

1. 土地开发有哪几种方式?

2. 土地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?

3. 特色小镇如何申报、规划及运营?

4. 田园综合体如何进行申报及运营?

5. 如何进行优质产业导入、打造爆款IP?

6. 特色小镇、田园综合体融资渠道有哪些?

7. 特色小镇、田园综合体生产、生活、生态,

  “三生”怎么融合?

8. 产业地产如何规划、怎样盈利?

9. 共享农庄如何定位与策划?

内容设置:

   

模块一:国家政策与市场环境

 

1. 特色小镇、田园综合体的政策变化

2. 田园综合体、小镇申报的政策依据

3. 产业地产市场环境分析

4. 共享农庄运作模式解读

模块二:企业如何正确拿地

1. 区域开发模式转变

(1)粗放开发方式向集约开发方式的转变

(2)房地合一方式向房地分离方式的转变

(3)生地开发方式向熟地开发方式的转变

2. 八大“拿地”攻略

(1)三种常见方式

(2)五种补充方法

模块三:新时代背景下拿地模式的创新方向 

1. 特色小镇开发模式

2. 田园综合体拿地模式

3. 轻资产模式(名牌联合模式)

4. 城市更新(大湾区拿地模式)

5. 主题地产模式

6. 商业综合体带动模式

7. 集体土地流转类

8. 产业地产

模块四:详解特色小镇、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运营策略

1. 如何抓住乡村振兴的国家机遇

2. 怎样进行项目申报与规划

3. 如何获取扶持资金、拓展融资渠道

4. 如何打造爆款IP、构建盈利模式

5. 如何开展项目品牌塑造和营销推广

6. 经典案例复盘及成功经验分享


报名咨询热线18500505491(微信同号)索取详细资料

注: 6月10号之前成功报名有大礼相送


本文來源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src=11×tamp=1527707943&ver=908&signature=tofjIhUQVShNucifqKAEbRIqj-hmktLQ-IEQ-M8X928Talow7IKLXSXuOQT52tsVkuDhEK-lSC4V5stU*rV3bumWE09ifzBT8PzArLmMfg*o5dhXOQ6NVyuQl45s4jzD&new=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