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化環保意識 促進節日減廢

中秋賞月親友歡聚,亦是產生大量垃圾的日子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數字顯示,單在中秋節當晚,該署轄下場地包括沙灘及所有公園共收集了約55公噸的垃圾,較去年約54.36公噸稍增。本港社會近年環保意識高漲,但每年重大節日的垃圾產生量卻不見下跌。要真正讓環保減廢見成效,一方面要市民大眾身體力行、減少浪費,力免破壞環境衛生;另一方面需政府當局加強在大時大節期間的宣傳教育工作,並且做好相關服務,方便應節物品循環再用或轉贈他人,還可以推動物品置換等新思維、新方法來促進環保減廢。

康文署一貫要求,市民在歡度中秋佳節時保持地方清潔及愛護公物,切勿煲蠟或放孔明燈。但一晚盡歡之後,有市民發現馬鞍山耀安h樹木被掛上熒光棒,粉嶺蝴蝶山徑涼亭地上發現蠟跡,有郊外燒烤場佈滿垃圾,滿目瘡痍。

港人近年環保意識不斷提高,大部分人都認為保護環境非常重要,但現實所見,過度消費而產生大量垃圾,以及隨處亂扔垃圾的痼疾仍遠遠沒有根治。環保團體調查發現,2013年全港丟棄多達150萬個月餅,暴殄天物,莫此為甚。這固然需要市民自我反省,意識到環保是要身體力行的,提升保護環境的自覺性;同時政府部門亦應當做足宣傳教育工作,尤其是大時大節前後的針對性宣傳。另一方面,政府可以探討與社會團體合作,建立機制方便市民將剩餘的應節物品轉送他人或回收再造,變廢為寶。事實上,本港近年早有慈善團體呼籲市民,若有賣不完、送不完、食不完的月餅,切勿當垃圾拋棄,可送交慈善團體,以便轉送獨居長者或有需要的市民。相關計劃完全可以推廣開去,除了月餅,中秋節經常消費的燈籠,不少市民亦習慣年年換新,同樣可以推動回收共享,交換再用。

除了加強廢物分類回收工作,另一可以長期有效緩解香港垃圾問題的,還是要從源頭做起,減少廢物的產生。根據環保署數據,2015年港人人均棄置廢物量為每日1.39公斤,達到10年新高;與此同時,整體回收率跌至35%,見5年新低。數字反映本港的環保減廢、回收再造情況不容樂觀。其實,一件物品是垃圾還是有用的物件,很大程度上視乎當事人是否需要,一個人的垃圾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有用之物。無論內地或海外,都有現成的閒置物品交換平台,特區政府大可學習外地經驗,參考團體的月餅回收轉贈計劃,透過創新科技建立一套物品共享系統,方便市民透過系統進行物品置換。如此一來,既可促成從源頭減廢,又可養成市民使用創新科技的習慣,未嘗不是值得探討的環保減廢新思維。


本文來源: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7/10/06/WW1710060003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