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可開) 註冊教育儲蓄計劃 RESP

大家好!今日我將會介紹聯邦政府的註冊教育儲蓄計劃RESP,每位兒童可收取加拿大教育儲蓄津貼CESG,高達$7200資助;以及合資格低收入家庭嘅兒童,收取加拿大學習基金CLB,高達$2000資助。RESP 成立目的係鼓勵民眾養成長遠儲蓄習慣,減輕高中畢業後,進修時經濟上負擔。
RESP 的款項可應用於大學,大專,魁省的CEGEP預科學院,學徒培訓班,和職業訓練學校。受益人,通常是子女、或朋友子女,需要持有社會保險號Social Insurance
Number。而且是居住加拿大的居民。至於成年人自己亦可成為受益人,開設RESP 帳戶;但不會收到政府的資助。
這用途在也政府推出的TFSA 免稅儲蓄戶口後,作用也不大了。首先,是加拿大教育儲蓄津貼CESG。每年,首$2500
RESP 供款,領取20%,即$500 CESG 資助。
對於低收入或中產收入教庭,每年首$500 RESP 供款,可額外收到$100 或
$50 CESG 資助。唔好睇少每年$500的資助,每年5%回報,13年後,將變成價值$10,240。
無論一年收取$500或$600資助,一生人可收取最多$7,200 CESG 資助。而除非在15歲前,RESP供款達最少要求,才可在16、17歲繼續收到CESG
資助。否則,資助在15歲以後停止。第二部份資助是加拿大學習基金(CLB)。是為家庭收入有限的兒童提供資助,申請資格視乎家庭收入和子女數目。
例如2020年有1-3個子女家庭收入少於$48,535 ,便合資格,獲得資助。開設RESP 後,第一年可收取$500資助,之後每年收取$100資助,直至15歲為止。
每人可收取最高達$2,000 資助。RESP, 有三種帳戶計劃。
第一種,個人計劃是為單一受益者而設。供款人輿受益人,無需有任何家庭關係。供款人自行決定甚樣投資、或儲蓄。而家庭計劃是為兩個或以上受益人而設。
計劃要求供款人與受益人有血緣關係和正式領養關係,如父母、祖父母、或曾祖父母。同樣地,供款人自行決定計劃內的款項怎樣投資、或儲蓄。第三種是團隊計劃,或稱為獎學金計劃。RESP
團隊計劃提供者會收取不同供款人供款,同時接收他們受益人的CESG資助,進行投資。通常要求供款人在指定週期供款,也會徵收不同種類的費用、和罰款,而且有特定限制條款。在稅務方面,供款金額是稅後的收入,沒有退稅優惠。當受益人高中畢業後,繼續進修,從RESP提取之金額。
原來的供款額是免稅。而政府資助的教育補助金額和所有回報收入,是納入受益人的收入當中。一般受益人在學期間,收入不多,未過未稅額;所以可能不需要或繳付很少的入息稅。如果受益人高中畢業後,不打算繼續進修。
原來的供款額是可免稅取回。而政府資助的教育補助金額,若果兄弟姐妹的RESP計劃裏,還有加拿大教育儲蓄津貼CESG $7,200 資助
上限的餘額,可轉入他們的RESP 帳戶。否則,需要退回政府;至於RESP計劃內的回報金額,除非供款人或配偶的註冊退休儲蓄計劃RRSP有供款餘額,供RESP的回報金額供款之用;否則,回報金額是納入供款人的收入,再加上百份之二十稅款。以上是RESP計劃的撮要。
而從我經驗而言,建議早些為子女開設RESP 帳戶,一來可早些收取CESG的資助;而且,正常情況下,投資年期愈長,回報增長愈高;再者,產假期間家庭收入可能減少,或許能合資格領取額外的CESG 資助。至於自己控制的個人或家庭計劃,每年供款額約$2,500,便能得到CESG每年所有資助。
考慮到不想花長時間去研究何時和投資那隻股票,又不想儲蓄在很低回報的定期存款,另一方面,亦不願做高風險的投資,和避免多次買賣的手續費。我採用週期性供款策略,以減少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,長遠來看,能平均投資的成本價。為了減低風險,投資主要是股票市場指數成份股;成份股的回報,以長線10年期以上來看,總比定期存款GIC或政府債券為高。若將每年$2,500分開多次作供款,股票買賣的交易費用也不非。
所以,我選擇了低管理費的指數基金,它包括了指定股票市場或領域的成份股中不同公司的股票,繼而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。因為在加拿大,打工仔是每兩星期出糧一次,所以,我同樣地每兩星期供款一次,減少現金流的影響。因為無買賣交易手續費,我選擇在互惠基金戶口開設RESP 帳戶,定期性每兩星期,買入指數基金。
最後,以下是多數人未必會遇到的RESP 的情況,讓大家知道一下。首先, 同一人士能夠是多個RESP戶口的受益人。
而每名受益人一生的供款額上限為$50,000。超過上限的供款額,又未從RESP 帳戶提出,每月要繳付百份之一的稅款。除家庭計劃外,開設RESP帳戶並無年齡限住,成年人也可為自己開戶;除了特別情況外,所有RESP帳戶需要在開設首個RESP戶口35週年時關掉。
希望以上RESP 計劃資料,可以幫助大家計劃儲蓄,作子女將來進修之用。記得訂閱「加一家」頻道,下次再同大家分享加拿大生活小百科。再見!